第二代抗组胺药有哪些,抗组胺药二代组合( 二 )


阿司咪唑(息斯敏):每片10毫克 , 一日服1片 。 药效可维持1周 。 也曾在国内风行一时 。 但它也有心脏毒性作用 , 目前基本不用 。
西替利嗪(仙特敏):是羟嗪的体内代谢物 , 部分患者服用后有轻微嗜睡作用 。 一日1次 , 每次10毫克 。 可使过敏反应引起的分泌物增多和血管扩张得到控制 。
美喹他嗪(玻丽玛朗):特点是有较明显的抗胆碱作用 , 服后口干明显 , 对与胆碱能有关的荨麻疹 疗效更为确切 , 推荐剂量为一日2次 , 每次5毫克 。
氯雷他定(克敏能、开瑞坦):除具有抗组胺作用外 , 还有拮抗细胞间粘附分子的作用 , 达到减轻变态反应性炎症的效果 。 一日1次 , 每次10毫克 。
盐酸左卡巴斯汀(立复汀):是一种强效的局部用抗组胺药 , 它避免了全身应用产生的不良反应 , 起效迅速 , 效果确实 。 喷一次药效可维持10小时以上 , 故一日喷2次即可 。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 可以 。 2 种以上抗组胺药的联合, 最常用的是第1 代抗组胺药与第2 代抗组胺药联合, 如扑尔敏与氯雷他定的联合, 一般为早-
晨服用第2 代抗组胺药,患者在白天可继续工作和学习, 晚上服用第1 代抗组胺药, 使患者在夜间能有比较良好的睡眠;-
2.简述第二代抗组胺药的特点及代表药物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 。 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 , 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
抗组织胺药物有哪些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主要特征就是大部分没有中枢抑制作用 , 抗胆碱作用轻微 , 通俗的讲就是用后不瞌睡 , 无口干 。 代表药物有:盐酸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特非那定等 。
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与第二代抗组胺药合用吗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 。 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 , 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
抗组胺药的鼻炎常用药 抗组胺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抗组胺剂 , 二是第二代抗组胺药 。 鼻炎治疗仪传统的抗组胺药都属于第一代抗阻胺药 , 具有以下特点:①抗组胺的效应比较满意 , 但作用时间短 , 每日需服2一3次;.②具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 , 即服药后嗜睡较明显 。 故驾驶、机器操作、高空作业及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者等不宜服用;③其他还有血压下降 , 口干 , 腹痛 , 腹泻 , 便秘 , 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 第二代抗组胺药:为近10年来新合成的新型抗组胺药 , 其特点是:①没有或很少有中枢抑制作用 , 即服后没有嗜睡反应 , 因此扩大了应用范围;②药效持久 , 多数每日只服1次 , 较方便;③其抗组胺效应不低护传统的抗组胺药 , 甚至更强 。
抗组胺药物有哪些 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 , 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 。
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 , 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 , 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 , 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 , 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 。 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 , 服后噬睡 。 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 , 可用于晕车及呕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