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界最少研究的普洱茶香气

普洱茶的香气 , 是学术界涉及最少、学术成果最少 , 也是最难分析的一个领域 。之所以这样说 , 是由三个原因促成:
一是茶叶的香气类型或香气的高低 , 决定于香气前体物质 。香气前体物质是指茶叶中含有的萜烯类、芳香烃及其氧化物、类胡萝卜素类、氨基酸类、糖类等物质 。云南普洱茶产区众多 , 其内含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有一定的差异 , 自然形成一山一茶、一茶一味 。虽然普洱茶界一直将普洱茶的香气分为四种 , 即樟香、兰香、荷香、枣香 。但这种划分的依据基本是源于感官审评 , 缺少化学分析手段的认证 , 或者说"证据"不足 。就云南普洱茶产区和种类而言 , 也绝非四种香气类型能够概括 。到底是多少 , 目前还是个迷 。有待学术界深入的研讨;
二是普洱茶缺少高温提香的过程和工艺 。几乎所有的茶叶都内含多种香气物质 , 但很多香气物质必需在高温状态下才能生成(如吡嗪类物质的生成就是在100℃以上).因此 , 绿茶的高温提香基本都在110℃以上 。而普洱茶则不同 , 它的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在常温下完成 , 其最高温度也不超过60℃ , 大量的香气物质因缺乏高温的条件没能生成 。这就造成普洱茶的香气相比绿茶而言 , 高香类的物质不如绿茶;
三是绿茶在经过高温提香后 , 其香气可基本固定 , 并保留一段时间 。但普洱茶的香气则不同 , 普洱茶在自然发酵中 , 伴随大量酚类物质的降解、络合和转化 , 其原有的香气也产生改变 。普洱茶存在的樟香戓兰香、荷香、枣香等香气 , 在普洱茶陈化过程中只能是"间段存在",不可能持久 。换句话说 , 你今天喝的普洱茶可能是樟香 , 但将这饼茶存放二十年后再品尝 , 可能又转变成枣香 。因此 , 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其香气不同 , 不同陈化条件或陈化方式的普洱茶 , 其香气也各不相同 。
但有两点 , 是我们必需了解的:
一是普洱茶的香气类型主要由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组成 。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 。它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密切 , 云南大叶种含量最高 。它在茶树体内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 , 茶叶采摘后葡葡萄苷酶水解而呈游离态 。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内含的芳樟醇呈兰花香气 , 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 。
二是普洱茶的后续发酵 , 即陈化的过程 , 对普洱茶香气的产生与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对不同年份普洱茶芳香类物质检测中 , 发现了多种甲氧基苯类物质 , 这是因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乙-甲氧基-4-乙基苯等由微生物转移甲氧基阳形成的 , 是微生物发酵和氧化而形成的物质 。同时 , 普洱茶的香气也随普洱茶陈化的过程产生有续变化 。以普洱茶生茶自然发酵为例 , 其发酵度在20%----30%,普洱茶的香气多以樟香、荷香、兰香等为主;发酵度在40%----50%,其香气偏重于栗香戓木香等;当发酵度处在60%----70%时 , 则会体现较明显的枣香或浓郁的果糖香;在发酵度达到80%----90%时 , 会出现淡淡的中药香 , 香气快速减弱;当发酵度达到100%时 , 只剩下淡薄的焦糖香 。所谓普洱茶最高境界----"无味之味",并不是一点香气和味道都不存在 。焦糖香的出现 , 证明普洱茶的发酵走到了尽头 , 再向后延伸 , 不是发酵的持续 , 而是碳化和变质的开始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是有时间概念的 , 并非没有终点 。同样 ,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也有时间范畴 , 不会"持续到永远".
由于普洱茶的香气是一个繁杂庞大的体系 , 我们目前对这一体系还知之甚少 , 更缺少大量的化学分析做为依据 。还有待普洱茶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才能解决 。
【普洱茶界最少研究的普洱茶香气】

    推荐阅读